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特稿】校企合作引争议,中国马业人才之痛何时了?

评论手机客户端2015-12-31 9:25:20 来源:第一赛马网 作者: 编缉:林颖
TAG标签:人才缺失 
摘要:人才缺失,是内地马业快速发展绕不开的坎,如何提升人才的量与质,让人才资源不再成为马业发展的短板,顺利突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2月27日,当大马主郎林在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荣誉加身之时,一条各大俱乐部到武汉商学院国际马术学院求贤的微信消息在武汉商学院内外流传开来。这些消息像针针强心剂,给予不少马圈人前行的信心,人才缺失之痛有望得到部分舒缓。

 

 

但是,正如许多马主对第一赛马网所说,人才缺失,是内地马业快速发展绕不开的坎,提升人才的量与质,让人才资源不再成为马业发展的短板,顺利突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马业人才断层之痛
 
 

近年中国内地马术运动不仅以竞技运动的面貌呈现出来,更是以大众休闲娱乐作为潜力强劲的发展方向,马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相关人才更显得供不应求。

 

要支撑起一个完善的马术俱乐部,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包括骑师/骑手、钉蹄师、练马师、营养师、马兽医、马房管理、赛事运营、俱乐部经理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会直接影响到俱乐部的运营和发展。

 

马术俱乐部发展方兴未艾,不管是教人还是教马的教练,都是最欠缺的专业工种。中国著名马术骑手兼教练黄祖平对第一赛马网表示:“我们尤其缺乏初中级教练。我们手里面没有这么多人,行业现在还没满足社会和投资者的服务需求。如果没有好的、高素质的教练团队,那么对于马匹的维护,对于青少年骑手系统的、规矩的成长,就做不到位。”

 


黄祖平接受第一赛马网专访

 

中国农业大学马研究中心副主任韩国才在接受第一赛马网采访时表示,马匹的调教训练是国内的短板。“这也是我们好一点的俱乐部都有国外教练的原因之一,我们还在起步阶段,需要引进外面先进的调教训练的基础来带动中国的人才,来填补这个短板。”

 


韩国才

 

速度赛马领域的著名马主任宁宁、赵志恒、郭立勇等都曾向第一赛马网披露了一些俱乐部之间相互挖角的现象,这也从侧面上反映了马圈中高质量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尤其是骑师和练马师。原来处于半停滞状态的中国赛马产业,遇上近几年的加速度发展,在需求大增的撕裂中更彰显人才的断层之痛。

 

人才培养三种模式
 
 

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加的马产业人才需求,社会各界已经行动起来,为体量越发庞大的马产业造血、补血,逐渐形成了灵活多变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包括传统的院校培养,校企联手,企业自主培养和送员工出国进修等等。

 

1
传统院校培养
 

据中国马术协会去年发布的报告,内地开设马术、赛马等学历教育或课程的院校超过10所,教育层次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等。

 

第一赛马网了解到,2010年后,全国多所高校也都相继开设了与马术行业相关专业,如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其中,武汉商学院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2008年率先培养赛马大学生的武汉商学院,已连续招生7年,毕业500多名学生。2011年与天津体育学院合作创办国内首个马业硕士专业,今年更是成立国际马术学院,并把人才培养的触角伸到新疆,派遣教师到当地开展教学活动。

 


武汉商学院的体育学院·国际马术学院大一新生

 

武汉商学院体育学院院长、国际马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夏云建在接受第一赛马网采访时,把教学秘诀总结为三点:创新思维,资深教学团队以及专业发展基础上尤其注重特色发展。

 


夏云建

 

夏云建说:“我们国家的赛马和马术等产业将来要健康发展,最关键的就是人才。所以我们这些专业的开设,就是为了培养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上最急缺的人才,赛马产业毕竟是一个国际化的项目,国内需逐渐开始与国际接轨。”

 

2
校企合作办学
 

武汉商学院与东方马城之间开展了长达七八年的校企合作,除了与国内企业合作,学校还把学生送到澳大利亚、马来西业等国的著名马业集团进行海外实习。

 

夏云建说:“东方马城需要人才资源,我们需要马城这种企业来实践我们的教学经验,并弥补我们室外教学条件的不足。现在我们培养出来的很多全国冠军骑师,都归功于我们和东方马城之间的合作。”

 

不过,据第一赛马网今日了解,双方的校企合作疑似出现了裂痕,呈现难以为继的迹象。

 

尽管如此,探索仍在继续。

 

日前,内蒙古莱德马业集团与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的莱德马术学院也加入了校企合作的大军,培养从事马术经营管理和俱乐部服务人才,以及具有符合国际规范的马术赛事组织和裁判技能人才。教育模式有三年的大专课程和短期培训课程两种,可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

 


 

学校利用其本身的教学优势,能够很好地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而立足于马产业第一线的马业公司则可以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机会。有了业内实力企业的助力,使得学校投入资源培养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学生能够获得理论与实践结合,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最佳平台。

 

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能够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上面的产学结合。为了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有的马术俱乐部也会尝试自主办校,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新疆伊宁市首家马术俱乐部大森亮马俱乐部就曾经雄心勃勃准备建立马术学校,据第一赛马网采访了解,后来由于一些政府层面等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

 

其实,企业仅靠自己的力量办学固然困难重重,即使是校企联手,如果缺乏1+1>2的良性循环模式,没有成熟的、有发展前景的市场对接,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

 

就拿赛马来说,越来越多的马术学校在上游持续产出,年复一年地依靠下游的当地机构全盘接收,但是在内地赛事体系并不完善,马产业尚未完全放开,赛马前景并不明朗的大环境中,长期下来可能出现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

 

3
企业培养深造
 

近年国内马术领域的赛事日益丰富,“从娃娃抓起”的校园培养模式耗时长,这对于那些已经坐上马业发展快车道的社团、企业来说已经鞭长莫及。

 

在中国马圈中堪称传奇的北京华俊,当年培养出来的一批赛马业人才,如今已经成为了内地现代赛马业的顶梁柱。在赛马场及各大俱乐部,介绍自己“来自华俊”,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很令人骄傲的时刻,尽管心中会泛起阵阵苦涩。

 

以骑师为例,许多企业从孩子抓起,但由此带来的教育断层令人心痛,也制约了俱乐部的快速发展。鉴于此,内地很多有财力有资源的马业企业,会定期把俱乐部旗下的员工送出国门继续深造,其中有潜力大、可塑性强的职业新人,也不乏已经从业多年的一线知名骑师、教练、马兽医等技术骨干。

 

今年11月初,新西兰梅西大学就迎来了莱德马业的三位专职兽医,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业务进修学习。他们当中有十余人的专职兽医团队的带头人,也有企业多年培养的兽医骨干。派遣员工远赴国外取经,不单是为了提升员工个人的业务水平,也是国内企业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一步高棋。

 

放眼看国内马圈,支持骑师出国进修的企业不在少数。

 

北京京华兴马业俱乐部多年来一直自费送骑师到澳大利亚、爱尔兰、英国学习。位于昆明的凌骏国际马术俱乐部,挖掘当地人才资源,已经自主培养了一批云南本地的佤族骑师,但董事长马俊平告诉第一赛马网,在人才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好是引进国外的技术来培养我们自己的骑手。虽然在马术这一块,我们障碍的骑手也送到德国去学习,但是以后还会引进国外的教练给我们的骑手和练马师进行培训。”

 

蒙骏马业董事长安志强也对第一赛马网表示,未来将组织专人到澳大利亚的赛马机构学习。“我们准备每年都组织人员去学习,会不惜余力地在这个方面做出投资。”

 

协会应承担的角色
 
 

边疆一些少数民族从日常生活、劳作生产到一些传统习俗活动都与马息息相关,他们不只跟马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天然的情愫,与马之间的默契几乎也是与生俱来的。

 

不只是速度赛骑师,这些马背上的民族也是产出优秀马术骑手的富矿。

 

著名马术骑手兼教练李振强告诉第一赛马网,中国马术大众化、平民化的路子应该从少数民族开始。“中国从少数民族开始推广马术为什么不行?我们有那么多牧区,那么多马匹,我们的马术运动可以从马背上的民族开始普及。”

 


李振强

 

人才培养无论在哪个行业中都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的大课题。不少马主和俱乐部老板对第一赛马网表示,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靠企业单打独斗,希望相关协会高瞻远瞩,行动起来,担纲起人才培养的重任。

 

北京京华兴掌舵人任宁宁向第一赛马网痛心疾首地说:“国内的行业协会一定要把骑师训练做起来。以前我们做了很多费力不讨好的事,甚至是我送到国外的骑师,回来以后都有不少跳槽走人。如果当时我们送出去的这些人学成回来以后,在中国搞一个好的马术学校,做一些基础性的培养,之后马圈的水平我估计远远不止这样。”

 


任宁宁

 

在行业的“宏观规划”之下,个人的努力才是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任宁宁认为,一个好的骑师不仅需要高超驭马的技能,更需要对马的理解,需要他们主动学习马的知识,更进一步来说,要既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对整个中国马业的前景有足够的认识。

 

如今马圈的人才培养重任,不再是谁能够以一己之力独挑大梁的,而是需要众志成城。任宁宁说:“中国速度赛马要发展,必须在兽医、练马师、骑师、甚至马夫,往高了说马房管理,马业从业人员都得有各个方面的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的目的一定要明确,是为了中国的马匹,为了中国的速度赛马,而不是完全为了盈利。”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有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我们及时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评论